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计划财务司 > 投融资管理

全国农业农村投融资典型做法(一)

日期:2021-01-06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编者按:2020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中农发〔202010号),加大政策谋划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多元渠道扩大农业农村投资,形成了一批影响较大、效果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和宝贵经验。按照唐仁健部长批示要求,我们对甘肃、浙江等7个典型省份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期予以刊发,供学习借鉴


 

聚焦脱贫攻坚  创新工作机制
努力推进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设施建设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构建农业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为产业扶贫保驾护航

一是紧扣脱贫攻坚,科学设定政策。结合省情实际,省委省政府研究提出了成本垫底、收益托底、六大产业全覆盖的农业保险总体思路,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制定出台了《甘肃省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甘肃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业保险配套政策体系。

二是积极筹措保费,推动政策落实。甘肃省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20182020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筹措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资金28.6亿元(省级14亿元、市县14.6亿元),三年来累计515万户农户参保,实现农险保费44.94亿元,理赔31.31亿元,直接受益农户319.3万户次。特别是2020年,在遭遇连续暴雨、洪涝等重大灾害的状况下,82.95万户(次)受灾群众及时得到了保险理赔11.48亿元,其中50万户(次)贫困户获得赔款4.74亿元,有力保障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和贫困户如期脱贫

三是提高保障标准,努力扩大覆盖面。增品扩面上,将保险补贴品种从2018年的69个、2019年的80个扩大到了2020年的96个,并按照贫困户全覆盖,逐年扩大规模的原则,明确所有中央补贴品种的参保率达到35%以上,使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提标降费上,按照普惠和特惠相结合的办法,推动18个中央和省级补贴险种提高保额、降低费率,幅度平均达到30%以上,对贫困户参保给予缴纳总保费的10%的特殊优惠,确保了每一户贫困户都能保得起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力量。一方面建立了省级农业保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1个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农业保险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了县级政府作为农业保险实施主体的工作机制,将农业保险承办机构选择权连同计划任务保费补贴资金全部下放,充分调动县级开展农业保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全省15788个行政村全部组建农金室,与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共同服务农户承保理赔工作,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力保障了全省农业保险承保和理赔工作的进展。

二、大力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积极谋划政策,突出支持重点。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扶持全省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发展的意见》,聚集贫困地区,聚焦特色产业,把苹果、蔬菜、马铃薯等鲜活农产品作为保鲜库建设的重点进行倾斜支持;聚焦产后损失率大的品种,把天水等花牛苹果主产区作为建设重点,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强化资金统筹,加大建设投入。2018年以来,甘肃省累计整合各类渠道财政资金11.9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40亿元,新建果蔬保鲜库等冷链设施2195个,全省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储藏能力将达到593万吨。省农担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符合条件的建设主体提供融资服务,为审批通过的贷款申请人提供免费担保,有效助推了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

三是注重田头建设,保护农民利益。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村一级建产地田头保鲜库,便于农户就地就近采摘储存,实现错峰销售,使采摘期特色农产品实现均衡批量有序上市,降低和化解由于农产品集中上市造成短期市场供需失衡和价格下跌的风险和压力。由于冷链体系建设到位,极大地提升了议价定价能力,2020天水市和陇南礼县花牛苹果主产区通过新建保鲜库117座,花牛苹果平均收购价格4.0/公斤,较去年上涨66.7%

四是创新带农机制,提升产业效益。甘肃省冷链体系建设目前主要有龙头企业经营、贫困村专业合作社持有经营(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经营三种模式,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为农机制,运营上基本满足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同时,创新运营服务机制,组建特色农产品产销协会,不断培育壮大营销队伍,建立产销形势研判和发布机制,为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设施发挥作用提供多层次服务,确保建得好、用得上,建设主体有效益。

三、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贷款工程,引入产业发展资金活水

一是聚焦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信贷支持模式。2017年,甘肃省启动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贷款工程,用于发展农村富民产业和县域经济,支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备一定规模、对农民增收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企业发展。通过省金控集团参股或控股市县担保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构建省市县三级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并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小额担保业务生力军作用,建立完善政银担企四方风险联动分担机制,推广见贷即保模式,探索先担保、后抵押模式,并积极探索将大型农机具等纳入抵质押和担保范围。同时,各县区设立风险补偿金制度,按银行放款额度一定比例存入放贷银行专户,用于承担20%的县域特色产业贷款发生的担保代偿责任。为强化激励约束,金融监管部门将特色产业贷款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金融机构年度综合评价内容,对贷款政策落实好的金融机构,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给予支持。截至202011月末,全省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270亿元,提前实现1000亿元特色产业贷款发放目标。

二是及时摸排贷款需求,积极推荐优质项目。为落实好特色产业发展贷款等工程,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建立了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项目库,指导各县市围绕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龙头企业申报、县区筛选审核,市州复核、农业农村部门审查汇总推荐的程序,积极摸排企业贷款需求,不断补充完善和调整项目内容,并要求县市区政府按照谁推荐、谁服务、谁监管原则,加强对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的服务和监管。目前,全省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3批共推荐龙头企业1908家,经省级审查,入库企业1865家,贷款需求764.8亿元。入库项目分批提供各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贷款支持。

三是强化政银企对接,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先后组织召开了四次联席会议,22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加,专题研究银政企特色产业发展贷款对接事宜。省农业农村厅先后与省发改委、省农发行共同签订三方合作备忘录,就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甘肃特色产业扶贫达成合作意见;与省邮储银行达成合作协议,设立农牧邮储产业贷专属信贷产品;协调省农发行、省农行、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与省金控融资担保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多方合力推动贷款落实;指导县市区政府依托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和金融服务指导员,协助银行做好信用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贷中管理和金融产品的宣传等工作,形成了省地方金融局和省农业农村厅牵头,金控、银行、企业等互相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工程贷款落实提供了保障。

四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奠定贷款信用基础。坚持外引自建相结合,新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200家以上,力争每个贫困县依托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1户大中型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培育任务分解至县区,通过引导龙头企业科学布局、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创建农产品加工业强县、落实扶持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进行支持。积极推动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的融资、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并指导市州、县区整合涉农资金,采取贷款贴息、先建后补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截止202012月底,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新增228家、达到3096家,其中贫困县新增龙头企业200家、总数达到2946家。

 

 

 

 

统筹多元投入渠道
高水平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投资,坚持财政支农、金融助农、保险护农和资本强农,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高质量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高水平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投资1093.50亿元,比十二五增长3.36%2020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服产值2253亿元、增长1.6%,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05元,增长5.8%

一、强化财政支农引导作用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构建完善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做大盘子,做优结构,做强绩效,切实有效争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整合设立百亿乡村振兴绩效提升奖补资金,全面推行和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绩效管理模式,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全面实施支农资金绩效管理和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扶持资金总量达398亿元,其中省级资金208.15亿元,中央资金189.85亿元。积极鼓励各地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农业农村建设,2020全省发行用于农业农村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达97.38亿元。

二、着力构建农银合作机制

协同运用融资担保、基金投资、抵押贷款等金融手段,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乡村振兴。联合人行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20条措施,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考核,指导省级31家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联合省农信联社,在采集农户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户籍地址、户号等5项基本身份性信息的基础上,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全面开展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实现农村普惠授信全覆盖。截至202011月末,全省普惠授信服务农户908.22万户、授信总额1.43万亿元,每户农户享有至少3万元的授信基础额度;已用信农户299.07万户,占授信户数的32.9%,总用信额度5895.91亿元。深化开展与省建行、省农行、省农信联社等金融支农战略合作,协同加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总体授信8000多亿元。积极优化金融服务,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努力打通农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支持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扩面增贷提质和主体信用信息化体系建设,开发并组织实施粮农贷、乡村振兴金融新产品“E农贷等专属产品,提供政策性融资增信担保。截至202011月底,省农业担保融资公司在保余额53.53亿元,在保项目近1.98万个,其中政策性业务占99.8%

三、深化推进农险政策保障

优化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机制,深化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和创新农险经营机制坚持传统险种和创新险种统筹推进,建立健全考核激励体系,重点推进全省普适性险种,积极鼓励各地开办特色险种,努力扩大农险覆盖面、受惠面,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列入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发挥了农业生产安全网和农民增收稳定器作用。十三五期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达43亿元以上,提供风险保障2003亿元,受益农户65万户。创新银行信贷+保险保障+政策补贴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活体抵押等新型抵质押贷款创新,盘活生猪等活体资产融资价值。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辖内共发放生猪活体抵押贷款112笔,贷款余额1.21亿元。

四、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充分发挥支农政策的导向带动、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和百亿乡村振兴基金的引领撬动作用,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资源要素参与投入农业农村建设,投资乡村振兴。如温州市通过集中实施一批农业重大项目,带动农业有效投资85.4亿元;台州市去年共谋划150多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拟投资总额达150多亿元;湖州市南浔区专门成立了农业大好高项目推进组,对农业大好高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给予支持。